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河上游干流庫壩群段多災種應對關鍵技術”多災種典型庫壩群物理模型建設已全面完成。4月12日,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項目負責人胡少偉教授到“黃河上游多災種典型庫壩群物理模型”建設現場,對建設成果進行考察與指導。
在胡少偉的指導下,模型河道全段通水運行,依次對龍羊峽、拉西瓦、尼那三大壩模型的蓄水調控與泄洪功能進行了系統性演示;在多災種疊加和碰頭模擬試驗區,先后測試了模型的滑坡、泥石流、山洪和暴雨系統,實現了多種自然災害的復演與模擬,驗證了模型的災害推演能力;經對比實測區域高程數據,模型地形、地貌及關鍵高程指標均高度還原設計目標,建設精度達到預期。
胡少偉對建設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當前模型已經具備多災害場景的沉浸式推演功能,對庫壩群系統風險防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對保障黃河安瀾具有重大實踐價值。針對模型局部特征優化與效能提升,胡少偉提出指導意見,為后續測評驗收及成果轉化提供了方向。
黃河上游多災種典型庫壩群物理模型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河上游干流庫壩群段多災種應對關鍵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項目負責人、專題負責人胡少偉的帶領下,鄭州大學水利與交通學院教師葉宇霄、許耀群與重慶大學博士生郭要輝等骨干成員協同參與建設,其成果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技術保障。


“黃河上游干流庫壩群段多災種應對關鍵技術”多災種典型庫壩群物理模型建設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