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盧思宇副教授課題組在碳點可控制備及其復合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建立了一種以碳點為構筑單元制備碳化聚合物點與納米晶雜化材料的普適方法。相關結果以“A General Route to Prepare Low-Ruthenium-Content Bimetallic Electrocatalysts for pH-Universa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Using Carbon Quantum Dots”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尖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第一作者為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源,通訊作者為盧思宇副教授和中科院理化所張鐵銳教授,鄭州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
氫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電催化水分解是生產氫氣的最理想的技術之一。碳點由于小尺寸限域效應、優異的導電性能和邊緣效應,成為理想的催化劑載體。本文成功實現了碳點負載釕(Ru)基雙金屬電催化劑的可控制備,其中Ru的含量僅為5.93μg Ru cm-2。催化劑在1 M KOH、0.5 M H2SO4和1 M PBS中,達到10 mA cm-2所需的過電位分別僅為13、58和18 mV,是已報道的無鉑電催化劑中最佳的催化活性之一。該研究也是課題組在碳點研究領域上的又一突破。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鄭州大學青年專項基金的支持。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13910鄭州大學版權所有,禁止非法轉載!2020-08-06 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