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以網絡版、紙質版和外文版形式陸續對外發布,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胡庚申教授創立的生態翻譯學作為中國三個翻譯理論之一被首條收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如此記載:2001年發端的生態翻譯學既是一項生態學與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又是一種從新生態主義理論視角綜觀和描述翻譯的生態翻譯研究范式。
近年來,生態翻譯學發展方興未艾,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除已擁有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國際期刊《生態翻譯學刊》和系列性的國際研討會等外,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指導的各類論文達3000多篇,其中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達1200篇以上,冠名“生態翻譯學”的國家、省部和高校級科研項目116項,生態翻譯學研究方向的國內外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在逐年增多。生態翻譯學的原創性貢獻得到國內外同行公認,被學界譽為“務實創新典范”暨“開發本土學術資源的一面旗幟”。中國翻譯界66個創新學科排名中,生態翻譯學認可度位列全國第一,國內外翻譯理論的能見比與相對能見度位居全球榜首。目前,生態翻譯學正聚力實施“中國源地-國際高地-世界勝地”的“三地”建設工程,力求將中國原創、全球領先的生態翻譯學打造成為鄭大品牌。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撰和出版工作于2014年正式啟動,旨在編撰一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網絡化和數字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全面反映科學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全面覆蓋人類文明成果及其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