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董子鋼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Molecular cancer》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hronic Stress: A Fourth Etiology in Tumorigenesis?》的綜述文章。文章明確指出,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作為癌癥發生的第四類病因,可通過調控免疫微環境、微生物平衡和耐藥性等,在腫瘤的起始、發生、進展與轉移方面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該文章不僅從動物模型和流行病學調查方面強調了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促進癌癥的潛能,更完善了癌癥病因的理論體系,為癌癥的臨床預防與治療提供新思路。
目前公認的癌癥病因有三大類,物理、化學和生物致癌因素。物理致癌物包括電離輻射(IR)、紫外線(UV)輻射和其他形式的物理制劑;化學致癌物是直接誘導DNA損傷的化學制劑,如煙草、石棉、黃曲霉毒素、亞硝酸鹽等;生物致癌物有HPV、EBV以及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等。然而,這些致癌因素都是外源性的,宿主本身,特別是長期的慢性心理壓力在癌癥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被長期忽視,尤其是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慢性壓力和相關的負面情緒在癌癥的研究中被高度重視。
慢性壓力由持續的心理、環境或生理因素驅動,長期作用下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情緒,如抑郁、孤獨、焦慮等。慢性壓力相關激素,如糖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或神經遞質,與腫瘤發生、進展、轉移等各方面均密切相關。多項研究發現,慢性壓力主要破壞支持炎癥—免疫環境的生物學特征,從而促進支持癌癥進展的免疫微環境。同時,多項研究通過構建基于慢性壓力應激的腫瘤發生小鼠模型,明確了慢性壓力促進癌癥的潛在分子機制。這些小鼠模型的成功構建充分證明了慢性壓力是癌癥發生的第四類病因(圖1)。
此外,作為癌癥發生的“第四病因”,慢性壓力通過多種機制影響腫瘤發生,包括腫瘤免疫微環境重塑、微生物失調、促進耐藥性以及致癌信號通路的調節等。因此,減輕慢性壓力的影響可能是癌癥預防和治療的有效方法。普萘洛爾(Propranolol)等β受體阻滯劑已經在腫瘤相關的臨床試驗中展現一定的安全性,然而,該藥物作為抗腫瘤制劑與臨床靶向藥物或化療藥物的聯合使用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因此,在壓力相關的腫瘤中調整預防和治療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癌癥進展并緩解癌癥病人心理壓力,最終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然而,如何更有效地評估壓力,以及建立更全面更權威的干預慢性壓力的方法仍然是癌癥臨床治療的重大挑戰。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董子鋼教授,Asra khan和宋孟秋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該文章的通訊單位為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代謝紊亂與食管癌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癌癥化學預防國際聯合實驗室。
原文鏈接: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5-02402-x
https://doi.org/10.1186/s12943-025-02402-x

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是腫瘤發生的第四類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