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河南日報》第4版
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的領航者劉慶柱:77歲了,他還在給自己加碼
本報記者 史曉琪 本報通訊員 趙煒
70多歲的老先生,經常拉著沉重的皮箱,從北京給鄭州大學的青年教師帶來急需的書籍。無論工作多忙,他總要給新生授課,激發青年學子對歷史考古專業的濃厚興趣。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教授劉慶柱,是令人仰慕的學者大家,更是可親可敬的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身體力行為后來者做榜樣。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考古學家,劉慶柱滿懷對中原歷史文化的熱愛,年逾七旬來到鄭州大學任職。自2015年受聘為鄭州大學中原歷史文化優勢特色學科首席教授、2016年受聘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以來,他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鄭州兩地。在他的帶領下,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和歷史學專業分別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他帶領鄭大中原歷史文化學科邁向新高度,堪稱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的領航者。
“考古學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傳入中國,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考古學在這片土地上定會大有作為。”9月23日,劉慶柱這樣說。50多年來,他的這一學術抱負從未改變。
劉慶柱深愛祖國優秀歷史文化,為歷史尋找物化載體,成為他一生的學術追求。
秉承歷史使命,傾注學術熱情。劉慶柱長期從事古代都城與帝陵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并為“安陽殷墟”“絲綢之路”“中國大運河”等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來到鄭大后,如何提升師生的學術素養、涵養師生的家國情懷,是劉慶柱思考的首要問題。受聘為鄭大歷史學院院長的第一年,劉慶柱就連續主持14次青年教師學術座談會與維駿考古沙龍,與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深入交流學術觀點與前沿動態。今年4月,講座內容結集出版,書名為《劉慶柱訪談錄——考古學與中原文明》,在學界深受好評。
2019年年初,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90卷本、總計1500多萬字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正式出版。這部傾注劉慶柱和李毓芳伉儷30年心血的大部頭著作一經出版,劉先生就把第一套書捐給了鄭大歷史學院。
劉慶柱給予中原歷史文化高度重視,認為只有中原地區才能充分展現出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的特征。為了進一步闡釋黃河文化的根和魂,推動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深入研究,劉慶柱牽頭組織實施的“中華文明根系研究”,成為鄭州大學重點學科建設基礎研究重大專項,對推動學校一流大學建設及考古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還和從前一樣,堅持給自己加碼。”已經77歲的劉慶柱先生,如今仍然活躍在學術前沿。為人謙和,為學嚴謹,為師盡責,為國盡心,他潛心探索中原大地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領鄭州大學考古和歷史學科不斷邁向新高度。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09/28/content_446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