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明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前進方向,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馮堃教授、劉明珠博士和宣傳處曹詠老師,分別撰寫了題為《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和《守正創新 保持中醫藥亙古長青》的理論文章,發表于2021年5月26日《河南日報》理論版。兩篇文章探究中華傳統醫學的起源,在與西醫學辯證比較中,分析了中醫藥發展的優勢和面臨的一些困難、短板,提出了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具體建議。現將文章全文轉載如下。
河南日報 2021年5月26日 理論版
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
馮堃 曹詠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強調,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這為我們守護好中醫藥寶庫、充分挖掘利用中醫藥的價值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醫學從誕生之日,就是哲學與科學的結合體,時至今日,中醫學的哲學部分仍然熠熠生輝,而科學部分卻落后于西方太久了。運用人類已知的科學手段,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同時在中醫學哲學部分的引領下,必然可以使古老的中醫學煥發新生。“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科技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保護和產業發展。強化中藥質量監管,促進中藥質量提升。因此,要用現代科技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研體系、服務模式,讓中醫藥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加快中藥創新平臺建設
建立中藥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利用現有中藥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吸納各方面力量,建立中藥創新平臺。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中藥飲片炮制、中藥新藥開發、復方中藥篩選、藥效評價、安全性評價、配方顆粒制備規范化工藝、中藥生產技術、工藝和質量控制的研究。加強產學研結合,圍繞本地中藥重點項目開展技術攻關。
加強中藥研究開發支撐條件建設。加強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中藥研究提供實驗場地、數據、專有技術服務。科研機構要改善研究開發實驗條件,提高儀器設備裝備水平,加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實驗動物生產基地。以中醫院校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促進新藥的研發。
整合科研力量,突破中藥關鍵共性技術。圍繞制約中藥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整合省內外科技力量,集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開展道地藥材產區的環境、土壤、氣候和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總結,建立優質無公害藥材技術體系。
加強中藥標準化建設
加強中藥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加強對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從藥材種植、加工到藥品的研究、生產、流通環節,積極推行國家質量管理規范,建立健全符合《中藥材種植規范》《中藥制藥生產規范》等標準的中藥現代化發展體系。
增強中藥質量的可控性。藥品監督部門要積極引導企業對現有中成藥質量控制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增強中藥質量的可控性。以藥品檢驗機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等為依托,深入研究控制中藥針劑及現代新型制劑、中藥飲片等質量的有效方法。
改進中藥包裝。改進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包裝,促進包裝不斷現代化,倡導中藥飲片采用定量小包裝,增強飲片質量的可追溯性。
支持和鼓勵中成藥企業、飲片企業建立自己的中藥材基地。在開展中藥材種子復壯技術、栽培、采收規范、植保技術以及質量標準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藥材品種的標準操作規范。
加強中藥標準化培訓工作。深入藥材主產區,面向廣大種植藥材的農戶開展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標準操作規程培訓工作,提高藥農規范化種植(養殖)藥材的意識和素質。
促進中藥與中醫協同發展
大力發展中醫,拓展中藥市場。發展中醫事業既可以提高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醫療水平,又可以拓展現有中藥市場。實現中藥現代化必須致力于中醫與中藥的協同發展。要開展多學科協作,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提高中醫水平,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臨床和中藥研究,建立能夠體現中醫藥優勢和特點的療效評價體系,形成中醫促進中藥發展的良好機制。
加強農村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突出抓好縣級中醫院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人才培養與引進,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發揮其對當地中醫藥工作的業務指導作用。鄉鎮衛生院要完善中醫科建設,擴大中醫藥服務領域,使中醫藥技術服務參與到農村衛生服務的全過程。村衛生室要積極應用中醫藥常規診療技術,特別是簡便價廉、安全有效的中醫藥療法防治疾病。在農村逐步形成功能健全、運作規范的中醫藥服務和利用網絡。
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有組織、有計劃地篩選中醫藥適宜技術,探索建立推廣新機制,推廣更多的中醫藥新技術。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鼓勵利用當地中藥資源,開拓農村中藥市場,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推廣普及中醫和中藥。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5/26/content_495718.htm
守正創新 保持中醫藥亙古長青
劉明珠 曹詠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指出:“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后,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中華傳統醫學源遠流長。據統計,世界歷史上,古代人口超過100萬的10個城市,有6個在中國,包括長安(西安)、洛陽、金陵(南京)、臨安(杭州)、大都(北京)、汴梁(開封)。沒有祖國傳統醫學的護佑,不可能達到這樣的人口規模。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西醫學走進了中國,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醫學。不少西醫或者文人學者認為中醫不科學、說不清,即便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對中醫的爭論也從未停息。
然而,中醫藥的生命力卻是如此頑強。即使是1929年,余云岫起草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在南京政府衛生部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上進行討論并獲得通過,中醫明文被取締,但是中醫藥憑著良好的療效,仍然在民間頑強地生存著。1958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從此,中醫藥才保留了合法的地位,在中華大地上默默耕耘,守護著這片炎黃土地。
不管對中醫的爭論如何喧囂,每當疫病流行的時候,中醫總能大顯身手。比如1966年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流行、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的甲型H7N9流感,以及時至今日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大流行。
為什么中醫藥能如此頑強,總像那風中勁草,屹立不倒?這需要我們從中醫形成的源頭重新認識它。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這部醫學巨著漸漸形成,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黃帝內經》這部巨著中,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現象,結合當時自然學科的成就,建立了如臟腑、經絡、辨證、治則、針灸、攝生等學說,一直貫穿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及辯證法思想。首先,《黃帝內經》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又借用古代哲學概念的“氣”作為物質的最基本單位。《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其次,《黃帝內經》又借助陰陽五行學說,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和整體觀念,使人體與自然界聯系在一起,闡明了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后世醫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加以闡發,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和競相發展的各家學說,豐富了中醫學的偉大寶庫。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中醫學的形成就貫穿著一種自始至終的整體觀念: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也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天人合一)。所以,治療任何一種疾病,中醫考慮的問題都是首先從整體出發,調動人體的各個系統,調整人體與自然的相互適應,達到治療局部病變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辨證論治。
西醫學從實驗出發,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從微觀入手,對人體的每一個細胞、致病的每一種病原體都力求研究清楚。這當然是科學的態度,然而這也造成了西醫的另一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所以,你會看到,中醫治病,時刻思考著運用人體的整體力量對抗疾病。例如,你會看到中醫辨證分型:“氣血虧虛,風寒外襲”,從而需要“補氣益血,疏風散寒”。這是考慮了人體本身的“氣血虧虛”,還有外邪造成的“風寒外襲”,從而需要“補氣益血”,鼓舞人體本身的抵抗力,同時“疏風散寒”,祛除外邪。
而西醫始終關注的是發生疾病的那一個局部。比如,這個腫瘤是什么細胞分型?那個感染是哪一種病原體?從而選用這種化療藥、那種抗生素。關注的只是發生疾病的局部,而化療藥引起的機體全身的巨大副作用卻沒有相應的辦法。在臨床上,病人常常求助于中醫,一方面使用中藥扶持正氣,一方面繼續化療殺滅癌細胞,這就是最常見的中西醫結合的方法。
因此,如果說基于實驗的西醫學是純粹的自然科學,那么基于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中醫學就是哲學與自然科學的混合體。而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最大區別。
從《黃帝內經》到21世紀,中醫學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融入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已不僅僅只是醫學,而是成了一種文化。其中包括中醫學、中藥學、針灸學、推拿學、內治法、外治法,食療、養生甚至氣功、武術都與中醫學脫不了關系。
中醫文化所體現的不僅有陰陽相濟的生命觀、正邪相爭的疾病觀、辨證施治的診療觀等醫學理念,還有高屋建瓴的宇宙觀、和諧合理的自然觀。可以說它糅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縮影。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因此,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對于推進中國特色健康文化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文化素養,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等具有重要意義。
但目前中醫藥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短板。如現有的衛生資源分配不公平,中醫藥市場萎縮,沒能把“中西醫并重”的方針落到實處,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中醫藥資源保護不夠,中藥劑型存在制約等,成為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為了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保護中醫藥文化和科學遺產,使其更好地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應加快《中醫藥法》的立法進程,通過立法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明確政府在扶持中醫藥發展方面的職能,建議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通過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相應規范,推動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對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保護,鼓勵道地藥材的培育,加大對中藥材的培育、質量管理,建立中藥質量評價體系,保障中藥的品質和產出。培養中醫藥人才,建立以院校教育為主、師承教育為輔的多形式的中醫藥教育體系。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5/26/content_495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