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學校主頁發布了名為《鄭州大學師生人工智能作品亮相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新聞稿件,報道了學校電氣工程學院任海川副教授、毛曉波教授及中醫藥智能化聯合科研團隊共同開發的“AI太極”亮相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在助力北京冬奧的同時,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智能化進程,促使中醫藥文化“走出去”。該新聞一經發布,引進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受到媒體廣發關注,《河南日報》、河南新聞聯播、大河網等媒體分別對此進行了報道。現將有關報道轉載如下。
《河南日報》2022年2月13日第4版
鄭州大學“黑科技”助力北京冬奧會——
“AI太極”教你打太極
記者 史曉琪
“左腳開步,兩手下沉……”跟著“AI太極”數字師傅學打太極拳,成了北京冬奧會上中外記者、工作人員忙碌之余的休閑方式。
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完美融合,古老中醫學、神秘中國功夫牽手高科技,由鄭州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智能化聯合科研團隊合作開發的“AI太極”太極拳自然交互數字化訓練平臺,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一亮相就備受關注。
“中國功夫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粉絲。讓太極拳愛好者更方便地學習太極拳,讓更多人通過‘AI太極’愛上中國的太極拳,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助力太極拳的推廣,是我們開發這款產品的初衷。”2月10日,“AI太極”項目技術負責人、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任海川說。
“AI太極”以陳氏太極拳為藍本,依托鄭州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智能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黃璐琦院士指導下,由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任海川副教授、毛曉波教授及其中醫藥智能化聯合科研團隊開發,通過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了太極拳動作的多維度量化評估與高沉浸感訓練,可以輔助糾正與指導學員的動作、發力及節奏,避免不必要的訓練損傷。
“AI太極”還可以實時捕捉人體的關節點數據,實現太極拳動作位姿、節奏與能量變化的智能評估,給練習者出具學習報告并“打分”。據“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工作人員介紹,不少外國友人用2分鐘時間打完一套九式太極拳后,都會好奇地咨詢駐場工作人員自己表現如何,得了多少分。
“今后,我們將通過技術升級與產業轉化,滿足不同人群對太極拳習練的智能化需求,助力古老中醫學智能化發展,助力傳統文化‘走出去’,造福更多人。”任海川說。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2-02/13/content_547439.htm
河南新聞聯播 2022年2月11日
北京冬奧會上的“河南力量”——AI太極閃亮冬奧會

畫外音:位于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也是國內外媒體記者紛紛打卡的地方。這里的AI太極自然人機互動展示尤其吸引眼球。這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就是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任海川副教授。
任海川:現在根據這個代碼顯示來講,我們看到運營非常流暢。每天一兩百人的接待量也是非常好的。
畫外音:據了解,AI太極項目將在主媒體中心展示到三月十三號。
媒體鏈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492096433957724162
大河網 2022年1月29日
“AI太極”亮相冬奧會!傳統中醫與現代技術結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記者 臧小景
傳統的中醫藥文化與創新的AI形式結合起來會擦出怎么樣的火花?既能鍛煉身體,又可以了解中醫藥文化!“‘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兩個詞很有趣,在北京期間,我要學會這套拳。”來自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喬治亞說。
近日,位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頗受歡迎,國內外大批媒體記者被“AI太極”的自然人機互動所吸引,在駐場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紛紛跟隨“AI太極”數字師傅練習陳式太極拳。據大河網記者了解,這款“AI太極”產品由鄭州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智能化聯合科研團隊開發,展期截至3月13日。

媒體記者跟隨“AI太極”練習陳式太極拳
“AI太極”有哪些含義?為何要開發這款產品?
“人工智能+太極,將現代技術融入傳統太極訓練與推廣,助力太極拳指導與推廣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讓愛(AI)太極的愛好者,更好地學習太極拳;讓對太極拳陌生的人,通過‘AI太極’來愛上中國的太極拳。”鄭州大學任海川老師介紹,“AI太極”主要有這三層含義。
“AI太極”從何時開發?為何要開發?大河網記者獲悉,“AI太極”開發從2020年初開始,起初主要是針對二十四式太極拳為藍本,通過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太極拳動作的多維度量化評估與高沉浸感訓練,開發便攜式智能設備,可以輔助糾正與指導太極拳學員在不同時間及地點的動作、發力及節奏,避免不必要的訓練損傷。同時,也可為河南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發祥地的太極拳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技術支撐。作品亮相冬奧會主媒體中心是去年10月,通過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經選拔最終確定。
“AI太極”以何為藍本?有何功效?據大河網記者了解,研發團隊通過近一個半月的方案重新設計與技術攻關,最終確定以陳式太極拳為藍本,邀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式太極拳第二十世傳承人、散打世界冠軍、太極宗師陳小旺老師得意門生孫武教練,基于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適用于不同層次參與者的“AI太極”新作品,助力在新冠肺炎背景下參與2022北京冬奧會的媒體人、普通工作者及運動員打打太極,在休息中得到愉快與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觀眾體驗后怎么說?對傳播中醫藥文化起到怎樣作用?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強身健體的拳法,深受國際友人的熱愛。此次中醫藥文化展將現代科技融入中醫藥傳統文化,專門設置“AI太極拳”互動環節,讓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記者了解和體驗太極拳的魅力和中醫文化的特色。
“打一套陳氏九式太極拳,兩分鐘后,竟微微出汗。”現場體驗和了解太極拳之后,媒體記者均被太極拳的魅力所折服,表示在空閑時間會進一步了解和學習拳法。通過“AI太極拳”互動體驗,讓國際媒體記者切身體驗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和現代科技結合的魅力,切實助力中醫藥文化“走出去”。
今后會對“AI太極”繼續升級改進嗎?有何打算?
“今后我們將通過技術升級與產業轉化,滿足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人群對于太極拳學習與訓練的智能化需求,讓傳統中醫與現代技術結合走進千家萬戶,助力傳統中醫藥智能化發展,讓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據任海川老師介紹,接下來會將此技術更好地用于太極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助力河南文化、教育與體育事業的高質量、智能化發展。

據記者了解,“AI太極”依托鄭州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智能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黃璐琦院士指導下,由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任海川副教授、毛曉波教授及其中醫藥智能化聯合科研團隊開發,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式太極拳第二十世傳承人、散打世界冠軍孫武教練的陳式太極拳為藍本,開發滿足不同人群難易程度的太極拳自然交互數字化訓練平臺,通過高清全景展示與人機雙向自然交互教學相結合,采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方法實時捕捉人體的關節點數據,實現太極拳動作位姿、節奏與能量變化的智能評估,最終給出“檢驗”練習者的學習報告與綜合評分。(線索提供:孫奕)
媒體鏈接:https://5g.dahe.cn/news/20220129959893